2025年4月15日,映恩生物以218港元/股惊艳亮相港交所,首日涨幅高达130.44%,市值瞬间突破181亿港元。目前,映恩生物是近三年内唯一一家在IPO首日涨幅超过100%的ADC企业。这不仅是继荣昌生物、科伦博泰之后ADC领域又一现象级IPO,更折射出全球资本对创新药企的估值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——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为"技术平台价值"投票。

解剖"映恩现象":
技术护城河背后的商业密码
1. Duality ADC平台:从me-too到me-better的质变
不同于传统ADC企业聚焦单靶点开发,映恩生物独创的Duality技术平台实现"模块化开发":
毒素载荷库覆盖微管蛋白抑制剂/DNA损伤剂等6大类别
定点偶联技术将DAR值稳定控制在2-4区间
智能连接子系统可随肿瘤微环境pH值自动释放

(图片来源:映恩生物官网)
这使其在研的DB-1303(HER2 ADC)临床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(ORR)61.5%,较Enhertu提升12个百分点,直接推动License-out交易总金额突破16亿美元。

(图片来源:映恩生物官网)
2.管线组合拳:精准卡位百亿美金市场
当前13条临床管线形成梯度布局:

(图片来源:映恩生物官网)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B7-H3双抗ADC(DB-1311),在PD-1耐药型肺癌中展现突破潜力,这可能重构肿瘤免疫治疗格局。

ADC赛道进入"新战国时代":
产业格局的三大重构
在PD-1抑制剂市场陷入严重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,中国创新药企正将ADC技术视为“第二增长曲线”,通过技术迭代、差异化布局和国际化合作实现战略突围。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研发管线的重构上,更涉及商业模式创新和全球竞争力的重塑。映恩生物的上市预示着行业正从"fast-follow"转向"源头创新",技术平台型企业估值中枢持续上移。
未来全球偶联药物市场仍将维持较高速增长,ADC药物也将持续带动偶联药物市场扩大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,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.1%;2023年到2030年期间仍将以30.3%的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增长态势,预计2030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2亿美元。
近年来,ADC药物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,交易和投资活动异常火热。在一级市场投融资方面,ADC药物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热点领域。中国多家ADC药物公司凭借其创新实力和技术优势,连续数年获得资本的大力投资,展现出我国ADC药物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
(图片来源:FROST&SULLIVAN
《偶联药物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》)
2025年ADC领域的并购市场表现极为活跃。ADC领域的技术迭代加速,驱动并购交易高度聚焦于具有差异化技术优势的企业。例如,日本大鹏制药以11.4亿美元收购Araris Biotech,核心看中其双载荷ADC技术平台AraLinQ。该平台无需抗体工程改造即可高效偶联双载荷,解决了传统ADC因单靶点耐药性导致的复发问题,被视为下一代ADC的重要方向。此外,Araris与罗氏子公司Chugai Pharmaceutical达成的7.8亿美元合作,进一步验证了其技术价值,推动大鹏制药加速收购以抢占技术制高点。类似案例还包括百奥赛图、育世博等通过合作切入双靶点双载荷ADC赛道,反映出技术壁垒和临床潜力是并购的核心考量。
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和市场竞争压力,通过并购快速切入ADC领域。例如,葛兰素史克与映恩生物达成10亿美元ADC合作,罗氏通过合作和潜在收购锁定技术优势。这一趋势背后是ADC药物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显著效果及市场潜力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ADC临床试验占全球60%,且2025年全球ADC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10亿美元,推动药企加速通过并购整合资源。此外,药明合联作为ADC外包服务龙头,其客户中60%参与了中国药企超10亿美元的“出海”交易,进一步凸显跨国药企对ADC管线的迫切需求。
2025年ADC领域大宗交易(超10亿美元)占比显著增长,成为市场主要驱动力。普华永道报告显示,2024年全球大宗交易量增长17%,ADC领域尤为突出。例如,Araris的11.4亿美元收购案中,首付款4亿美元远超其历史融资总额(4400万美元),叠加7.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,体现出高估值特征。此外,一级市场对双载荷ADC的“抢位赛”同样激烈,如Callio公司的1.87亿欧元A轮融资,进一步推高并购标的估值。这一现象与中小型交易量下滑形成对比,反映市场资源向头部技术企业集中。
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估值逻辑正在经历深刻变革,尤其在ADC等前沿领域,传统的市销率(PS)等相对估值法逐渐被更具前瞻性的“管线折现因子(DPF)”模型取代。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对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构,也揭示了资本对平台化创新能力的定价偏好。
ADC药物的研发已从单靶点单载荷的“单兵作战”转向平台化开发,技术平台的可扩展性(如双载荷、双抗ADC等)成为核心竞争力。例如,映恩生物的Hi-TOPi平台通过连接子稳定性和毒素活性优化,可衍生出多款差异化管线,其技术延展性被赋予20-30%的估值溢价。这与传统药企依赖单一产品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,迫使估值模型需量化平台潜能。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容忍度提升,如港股18A制度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,叠加科创板对“硬科技”的支持,推动资本更早介入早期研发。2024年ADC领域对外授权交易达209亿美元,资本通过预付费模式锁定平台技术,而非等待商业化验证。
传统PS法难以反映管线成功率、临床进度差异及平台复用价值。DPF模型通过分项折现(技术平台+核心管线+延展潜力)更精准量化风险收益比。例如,核心临床资产按净现值(NPV)折现时,需纳入临床成功率(如Phase III约60%)、专利悬崖周期等参数,动态调整贴现率。映恩生物在无商业化产品的情况下获181亿港元估值,正是DPF模型的典型应用。
平台的技术壁垒(如连接子稳定性、毒素释放机制)决定其“基础设施”价值。以Araris Biotech为例,其AraLinQ平台无需抗体工程改造即可实现双载荷偶联,被日本大鹏制药以11.4亿美元收购,首付款即达4亿美元,远超其融资总额,平台估值占比超70%。

冷思考:狂欢背后的三大隐忧
据统计ADC药物因毒性问题终止研发的比例高达37%。这一高流失率主要源于ADC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高风险。ADC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高度依赖于抗体、连接子和有效载荷的组合稳定性,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开发终止。
同时,美国IRA法案可能限制高价ADC药物的市场渗透。根据IRA法案,2025年Medicare Part D的支付结构将进行重构,这可能改变药品支付规则,限制高价药的市场渗透。此外,药企与PBM(药品福利管理机构)之间的“Rebate Wall”模式也可能受到冲击,进一步影响ADC药物的市场表现。
并且全球ADC CDMO产能缺口预计在2025年达到40%。随着ADC药物研发热潮的推进,CDMO需求激增,但行业产能扩张速度难以满足需求。这种产能瓶颈可能导致药企研发预算削减,进一步影响ADC药物的商业化进程。
综上所诉,ADC虽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,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研发风险、支付端压力和产能瓶颈等多重挑战。

未来展望
映恩生物的资本盛宴印证了ADC赛道的黄金价值,但行业永远遵循"技术突破-资本追捧-产能过剩-价值回归"的周期律。
对于药企而言,此刻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抗周期的技术护城河;对于投资者,则需在热情中保持理性,记住:最终决定企业价值的,永远是其解决临床痛点的能力。
映恩生物官网
bioSeedin柏思荟《融了4400万美元的A轮biotech,11.4亿美元卖了》;2025-03-20
普华永道《2025年全球并购趋势展望》
FROST&SULLIVAN《偶联药物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》
免责声明
本文系转载,仅做分享之用,不代表平台观点。图片、文章、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告知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
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(北京)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,成立于2014年4月,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。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,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,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,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。
免责声明
本文系转载,仅做分享之用,不代表平台观点。图片、文章、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告知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
艾美达(北京)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,成立于2014年4月,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。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,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,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,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。
收藏
登录后参与评论